【中国机器人峰会】四大咖跨界对话全程记录:跨越32年直击未来科技!
来源:
|
作者:博诺
|
发布时间 :2017-05-26
|
485 次浏览
|
分享到:
非交流难见进步,惟科技予人自由。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于5月16日下午举行了一场包含作家、科学家、企业家的跨界对话。
Wired Magazine 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宁波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启迪协信科技城集团董事长吴旭,四位业内大咖跨界对话,共同畅想2049未来科技。
王田苗:
欢迎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企业家、预言家,来跟大家进行跨界的交流和对话,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我来介绍一下他们。
吴旭,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启迪协信科技城集团董事长。启迪股份在产业化基地方面走在前面,对机器人、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医疗机器人都有贡献。
曲道奎,他是中国机器人上市公司第一股,他来自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他也是博导,带领了很多的学生。新松的工业机器人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影响。
甘中学,既来自于学者,也来自于企业,因为他是我们国家千人计划的特聘专家,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他曾是ABB中心机器人的首席科学家,在那里长期从事机器人技术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凯文·凯利,给我印象深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阐述了他很多的哲学思想和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二是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他就预言无线及通话,也就说在我们手机还没有这样普遍的时候,他就已经预见了,包括八十年代初,他就一直觉得应该存在一种虚拟的社区,像我们物质上的社区一样。在2009年他提出了共享经济,现在中国共享经济走得就比较快,像单车、房子、滴滴等等。
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博导,我今天就几个话题跟他们交流一下,然后留下10到15分钟的时间,请下面的企业家、专家和记者和台上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一些对话和提问。
在开场前请允许我再次让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来欢迎这四位专家。
关于提问话题,我大概分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趋势和热点的方向和领域;第二个方面我是想问一下未来发展过程中技术与人中间有一个机器人——这之间的共融、协调、竞争、分享的问题;第三个想问问他们怎么样看中国和美国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差距,以及中国在哪些方面能更好地推动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1.科技浪潮是必然的趋势吗?
王田苗:
首先是必然,“必然”是凯文·凯利提出来的,所以最后由他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先由另外三位专家说。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媒体的报道和各个国家的分析,就觉得这五年、十年科技浪潮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种必然的趋势也就像凯文·凯利说的,像重力一样不可抵挡。
科技浪潮我们都知道是现在说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等,我想问问这三位,你们认为这是一个必须的趋势吗?这些技术的交错融合确确实实在改变社会,改变我们的产业,也改变我们的生活?你们每个人简单地给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曲道奎:
这个问题现在也是全球最热的一个问题,现在大家搞论坛,特别是机器人、人工智能的论坛,每一次大家都会谈到这个问题。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无论是看什么事物或者说做什么大的决策,首先要判断一个趋势和一个方向。现在的趋势和方向是什么?真的进入了智能的时代!原因跟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特别是技术,很多已经处在一个突破的前叶了,已经具备了往智能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技术条件,这里面典型的像机器人、人工智能包括大数据等等,这些是我们未来智能社会里面重要的支撑要素。
机器人在这里面作为一个平台性的技术,它可能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数字化等等这些东西又整体集成到一起。它未来的作用——我的观点是它肯定会改变我们现有的一些方式,包括制造业。我们未来往智能制造发展,我们要往工业4.0发展,它改变的是我们的制造模式,而不是简单的人力的替代,或者说简单的机器换人,不是这样的,是整个制造模式的改变。将来在我们的服务、生活、医疗、健康领域等等,也会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这个我倒觉得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什么时候真正到这个阶段?这有一条路要走,但是这个趋势已经比较明朗了,并且现在已经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的时候。
王田苗:
也就说,你是比较认同这个浪潮确实会改变我们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包括我们的社会。
曲道奎:
没错,还有社会的一些伦理、道德等等。
甘中学:
我也认同曲总讲的,我想从更长远的机会来看,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在这种对未来的预测上,凯文·凯利是一个专家,他比我们预测到更多准确的东西。作为我们也想谈谈观点。
我们人类社会,在类人猿没有变成人之前是动物。在动物的世界,有一句话叫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完全是靠体力。老虎吃羊,还是羊吃老虎,完全是靠动物的体力来诞生的。人出现以后,特别是人有了智力以后,人的身体并没有强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发现可以通过智力制造工具,因此智力的发展就开始了。在这种情况下,人没有那些能力,但是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可以让火箭上天,可以用炮打死老虎。而现在随着大数据的出现,所有的知识的出现,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读那么多书,掌握所有的知识,这个时候我们的人体外的东西就发展了,计算机、存储、大数据都开始发展。
因此随着这种时间的演变,随着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做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大数据,我们人脑本身智力的水平会越来越高。因此人类体外的技术发展越来越高级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王田苗:
吴总,你是也认可还是觉得是泡沫?
吴旭:
我谈两个观点,这个浪潮肯定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到今天为止,科学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了,还包括企业界、投资界,包括所有的全人类,这个是我非常清晰的一个观点,我在很早以前说过这个感受。第二个观点,互联网并不可怕,我从来都是这样的,因为它是一个工具,互联网的思维才是最可怕的。所以这个浪潮到今天为止,科技也是科技的思维,你到今天,没有哪个时代有这近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飞速发展过程,科技的发展是毫无疑问的。这个还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由于企业家、投资界、专家等等一系列的这方面的金融专家,从市场的角度也和科技有一个互动。
所以现在我认为科技的运用已经成为了新常态,这就让我们的时间缩短了。我也在回想科技的进程,前一百年,包括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包括近五年都成倍地加速度地增长,到了2049有一个巨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说凯文·凯利讲的,你刚才有一个动作像地心引力一样,无法阻挡地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凯文·凯利:
我非常感谢。我同意他们所说的,我相信现在会有不可避免的趋势,不可避免的冲突,尤其是我们将会在未来经历很大的变化。现在有很多人他们可能会做得更差,但是总体来说,大部分人都会从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中得到益处。这一点现在是很难看到,但是我想你将会感到非常的惊讶——也就是说在很多新的产品、新的技术,AI相关和机器人相关的新的技术在未来不断呈现的时候,你会大吃一惊。整体来说会有很多的问题,不是说它是完全好的。也许会有51%是好处,49%是坏处。但是如果你要只考虑到关于机器人所发生的坏的事的话,这是一个片面的看法,因为它是有两个百分位会更好。所以整体来说它的好处是大于坏处。
确实会有很多的问题,关于人工智能,关于人工智能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整体上来说大部分人都会从中受益,几十年后我们会发现如果没有AI和机器人的话,这个世界很难生存,就像我们今天不能脱离电来生存。电是一个必需品,当停电的时候会发现生活很难维持,在四五十年之后,我们会发现如果没有AI的话,我们也很难生存下去。我们会依赖于AI,这是一个好的事,因为它给予我们更多的选择,所以我对于AI对社会的影响是持乐观态度的。
2.是交叉推动还是人工智能引领?
王田苗:
KK还是比较乐观的,只要有51%或者是60%的好处,它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步地克服不好。我们很多企业做战略规划,有时候会被新名词牵着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云服务、虚拟现实、机器人、基因又是人工智能等等。
所以现在有两个观点,希望四位简单地说一下,一个观点其实是说这些技术是交错融合地推动,没有哪个是引擎或者说它是领跑者,它是第一波,它带动了交叉学科从工业进入到家庭;还有一个观点,由于人工智能以软件的方式出现,它可能是科技浪潮的一个引擎,它带动了机器人、物联网、新能源、云计算的发展。就这两个观点,四位能不能简单地评论一下,是交错的,还是人工智能在前面把这些学科一直从技术往产业上推?
凯文·凯利:
我对于这个世界2049年的展望,我觉得它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我们今天看一下我们现在的会议室,现在的很多科技都是很旧的科技了,比如说我们的木材或者是纺织品、灯,很多的东西都是在几个世纪或者说几十年前发明的,这些都是旧的技术,但是我们现在仍然在用这些旧的技术,我们仍然有一些化学的或者说一些机械的原理运用在AI上,这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个加法。
现在有人,以后将会有更多的AI,有更多的软件,再会有新的AI,新的别的技术,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新的东西。我认为在未来,人类还是会使用手机或者是使用屏幕,但是也有人不使用手机、屏幕,或者说在他们的身上研究出了屏幕,这些都有可能。我认为这些旧的科技仍然会沿用下去,但是会加入新的元素。比如说自行车,现在有了电动车,但是还是有自行车,也许在未来这个自行车还是会继续使用下去。即使会有很多无人车的出现,但是自行车不会被淘汰。
我对未来的展望,不仅仅是只有一个单个的AI或者说单方面的技术的发展,我认为是很多的技术融合起来,加入一些新的基因,加入一些新的技术,这些都是融合起来。这是我对未来的一个展望,有很多的类型,不是集中到一个点,而是分向的或者说多向的发展。
王田苗:
KK认为是交错的,并且是加法。他举了一个例子,旧技术一直在用,包括我们的礼堂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接着还说这个问题,其他人有自己的看法还是认同他?
甘中学:
我不知道看法和他的一样还是不一样,但是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想说的是一个时代肯定在技术上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回忆一下数次工业技术的发展历史,当蒸汽机出现的时候,不仅推动了火车,还推动了纺织革命,在那个时代谁能用上蒸汽机,谁就能强大,德国由于蒸汽机的革命成为了世界的霸主。互联网的出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苹果机,让美国几乎称霸世界很多年,很明显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当然我也同意不可能我在做互联网的时候不吃饭了,不做能源了。由于一种主要技术的推动,它使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互联网每个人都要用,因为每一个行业都要用它。
当人工智能来的时候,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算法,但是有一条,人工智能它确实是在智能这个领域是内核,有了这个内核你才能做传感,才能做预测,才能发展。所以在未来的时候,人工智能肯定是一种主导的力量,但是并不是说别的不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前面的互联网、电动机、发电机的时代还是不一样的,我倾向于说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工智能是一种推动力,是一种主导的力量。
3.人工智能爆发的热点在哪里?
王田苗:
甘教授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东西应该有标志性的技术和产品,这个问题大家留着思考。接着具体的问题来问,人工智能就这近三年、五年应该爆发的热点在哪里?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首先应该突破的是强数据,数据量很大,有一些专家、学者是这么认为的,比如说有的是说金融,有的人说零售,有的人说医疗。还有一种说人工智能应该首先是从通讯无线推动而来的。我的问题就在人工智能这三到五年应该可能率先爆发性成长和应用的主要两三个方面的领域,你们能否给一点自己的看法?甘教授来吧。
甘中学:
这个问题非常的难回答,我先说说我本人的误判。当VR出现的时候,我说VR做不大,游戏嘛,结果还真的做大了,所以说人没有万能的,回答这个问题很难。
但是我想说说我的看法,刚才这个问得很好,我们真正做人工智能从哪儿入手,从哪儿发展起来。
我说两个观点。第一个,现在最容易、最能体现人工智能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语音交互,一个是视觉。这两个技术现在发展也是最快的,凡是能够把视觉加上语音交互,包括语意的分析,这两个结合和你的应用场景非常得近,这个就很快的做起来。
比较难做的,昨天我跟斯坦福的Mark教授交流过,我认为未来是你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机器人的结构结合,对于变化的环境的适应和反馈是未来的难关,谁能攻克这个,在未来就能够占据主动。
曲道奎:
这个问题我同意刚才甘中学博士的观点,人工智能未来几年率先突破的一个点是跟数据有关,一个是跟知识有关。因为现在有大数据、网络,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过去很多人从事的一些关于数据、知识这一类的工作,未来完全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掉。
从机器人的角度来说,下一步最容易实现或者说最容易实用化的人工智能方面就是在感知系统这一块。这个包括我们现在说的视觉、力觉、交互系统等等,从智能的层次来讲,我们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到上面的认知智能。第一个层次的计算通过数据、经验实现。第二个,我们的人体现灵活性灵巧性,并不一定通过我们的大脑,很多的是通过我们的感知系统。现在因为各种感知系统越来越成熟,所以说这一块也能够率先突破。
王田苗:
甘教授和曲总认为大数据、强数据,以及在知识的加工或者说交流中,是人工智能重点的突破对象。我们还想让凯文·凯利说一些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凯文·凯利:
我的想法是一想到人工智能,首先这个工业是被影响到的一定过程中一共有多少的数据,因为现在人工智能需要非常大的数据,所以我认为目前我们的工业已经有很多的数据。
根据我们之前收集到的数据,我认为将会最先影响到的领域,首先是一个金融领域。金融领域涉及到非常大的数据,人工智能在这个领域有非常大的突破,他们已经使用人工智能,并且已经影响到这个领域;在零售行业也是获得了非常多的数据,并且搜集了非常多的信息,有很大的数据在使用,所以这是第二个领域可能被人工智能影响的领域;第三大我认为会需要非常大的数据的领域,像娱乐行业。
可能在未来的二十年最大的数据在计算机领域,你会有微观领域,或者说需要花多少的时间在你的生活中,跟你的朋友、同学生活了多长时间,人工智能将会是唯一的一个工具,并且帮助人们讨论在生活中花了多少的时间。所以在未来的三年、四年、五年,这些全部是来自于人工智能能够给到我们帮助的领域。
王田苗:
他还是认同在强数据、大数据中率先发挥人工智能在软件算法、金融、娱乐等方面的应用,当然还有很多的大数据在未来还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这个方面经常会提到。
今天的报告里面还提到一个小数据、小样本,最近学术界也在讨论深数据和熟数据。深数据是无规律的,熟数据是通过加工得出来的,大数据加工出来小数据决定一些事物。
4.家用服务机器人时代是否到来?
王田苗:
在座自台下还是上面嘉宾很多都是搞机器人的,现在看到有教育机器人、陪护机器人、无人机拍摄、两人车、仿生等等。十年前,2007年比尔·盖茨说,未来家家户户都有机器人。1997年推出了仿人,大家会想以后会不会以这样的形式来发展。
机器人发展已经六十年了, 我的问题是家用服务机器人,这个时代什么时候到来?没有到来的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还是说已经到来了?
曲道奎:
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讨论了十年。十年前我在日本参加会议,日本有一个大的计划,未来要有60万个家庭使用机器人,后来韩国也搞了一个大的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的计划,并且现在无论是搞机器人的还是搞投资的,都把服务机器人作为未来的没有天花板的一个巨大的市场。
家用服务机器人多长时间能进入到家庭,这里面可能有两个问题。第一个还是技术的问题,就现在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而言,首先它的必要性是什么?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在技术上现在是不支撑的,因为服务机器人在家里面,几乎是不具备作业能力的,你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交互,做一些娱乐,但是没有这种作业。大部分中国,特别是一般家庭需要机器人,更多的是需要技术的能力。从技术上来讲,很欠缺,这不是一个必要性的东西,甚至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
第二点比技术还要关键的是机器人面临的网络安全性问题。现在机器人进入到家庭,它是一个网络化的产品,它时时必须在网络系统上,否则的话它就没有生命,没有成长力。这是一种物联的产品,而物联本身,现在的网络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大家可以想象,你家有一个服务机器人,但是网络安全谁也无法给你保证,送给你你都不敢用。它在你家都不是帮手、助手,很可能是个凶手。
这个不是机器人自身的问题,而是未来整个物联网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也就是物联网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它不像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虚拟安全问题,物联网是物理化方面的安全问题,涉及财产、生命等。
王田苗:
第一次听曲总对家用服务机器人这么悲观,他提到刚需不明确以及安全问题。据我了解,很多人对家用机器人抱有很大的信心和希望,原因是想借助于人工智能的聊天、陪护和私人助理的方式,率先进入到家庭。
最代表性的有亚马逊、谷歌、腾讯等等都在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但这些所谓的机器人只是一个代表,并不能action,这个又回到家用服务机器人的定义了,我们再来看看甘教授的观点。
甘中学:
从我们的定义上讲,机器人没有action就不是机器人了,就跟人一样,人要没有躯体,只有灵魂,这个人就不是我们物理的人了,中国人叫鬼。机器人没有action,它就进入到一个虚拟的环境下了。
王田苗:
它可以有表情,可以移动。
甘中学:
脑袋动可以的,但是腿也要移动就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们真正谈的未来的服务机器人是可以移动的,另外可以action,这两个功能没有了,跟现在的电脑有什么区别?现在的语音机器人根本和机器人无关的。
王田苗:所以说从狭义理解,你还是希望家用机器人在家里做一些家务,能够去操作。凯文·凯利给点建议,这个时代到来了吗?
凯文·凯利:
我认为当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机器人,一个是普通使用的家用机器人给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能源问题。我认为对于家用机器人而言,最重要的是长时间使用。它不像是一个可以自由开动的车,自动开启的车辆相当于是一个我们最初理解的机器人,他们可以自己有足够的电量让他们自己来开动,可以做自己的选择,做什么样的事。我认为另外一些机器人的话,它在我们的农业领域也可以选择自己做一些事,可能他们有自己的师资。做烹饪的机器人,它可以自己选择,不一定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己做菜。
对于我们的家庭使用机器人这个领域,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机器人达到。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机器人,但是我们不认为它是一个机器人,机器人最后的阶段是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王田苗:
他认为机器人很大的挑战是动力的问题,像人很容易解决,所以他认为现在像农业有很多的应用,但是真正进入到家庭很多的机器人不是他认为的真正的机器人,那么他的观点,就认为家用服务器的时代还是比较漫长的。
这个事我个人觉得留给大家思考,仁者见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包括什么叫家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未来的产业的形成。
5.交通和手机会被颠覆吗?
王田苗:
下面还有一个问题,现在这种交通运输的汽车形式会不会彻底颠覆?未来手机会不会消失?我们都知道智能汽车的发展,从两个角度在突破,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无人驾驶,将来会不会现在整个的出行或者说交通方式会彻底颠覆?
存在自己开车,但是它的主流变成了一种新形式,以及将来的手机会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拿过来直接打,手机会不会消失,什么技术会替代它?这个问题还是从凯文·凯利开始,给一些你的判断,然后你们三位也可以交流一下。
凯文·凯利:
你的问题是有关于手机的话,那这个问题是这个手机是不是还会放在口袋里面,是不是还是一个掌上的机器还是会随身携带,在未来5年、10年怎么样,25年之后,30年之后,我不知道手机会变成什么样,但那个时候我就不愿意带手机了,就是任何东西都可以变成手机。如果说这个机器可以识别出任何一个人,知道我的需求,这样就好了。
所以在未来我的梦想就是什么东西都不用带,口袋里面是空的。所以说环境会变成我的计算机,我可以随地截取一些屏幕变成我的屏幕,这个是我对于未来的一些展望,我在未来就觉得我不用拿任何的东西。我可以把任何一个屏幕变成我的手机。
王田苗:
我知道了,关于智能车呢?将来由于新能源和无人驾驶会改变现在开车出行的方式,这个形态会不会改变呢?
凯文·凯利:
我认为毫无疑问的无人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现在已经有试驾无人车的,一些公司已经在做这个项目,并不是说每一辆车都会变成无人车。世界上的某些地方,我们还不能够到达,所以说也不能将无人车开到那里。那么无人车在未来的比例是多少呢?估计会替代70%的车。
必然的是肯定会有无人车,而现在的问题是说如果有无人车的话,你在无人车里面要做什么?你可以看媒体,可以在无人车里面办公,你有一个虚拟现实的屏幕,你可以做各种事,可以打电话,有一个虚拟的同事在你的身边,你会感受到那个人在那里,人们可以用其他的功能,有娱乐、工作的功能,人们在车里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和娱乐上,而不是在驾驶上,因为它可能比办公室还要有用。
王田苗:
他认为这个趋势是必然,主要是这个社会形态会发生变化,关于手机他说人们不愿意口袋里面老是带手机,他就希望未来不带手机,到处是屏幕,他可以随意通过他的携带的可穿戴的东西来进行交互。这是我们所说的一个想象或者说一个判断和预测。
6.人机混合是否需要定义?
王田苗:
由于科技和人的需求的发展,所以中间就出现了一个人机共融,或者说人机混合。人机混合我们都理解,人和机器工作,我把我的心脏换了,眼睛、胳膊换了。那么出现一个问题,这个人机混合中间有没有定义,如果说上升到法律,你要有定义。所以说我的问题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你们认为应该有没有定义?还是说不应该有定义?或者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再说?
因为如果这个东西你承认它是一个中间的物品,法律上人有相关的法律,物有相关的法律,那么中间人有时候对他的犯罪、行为,对他的尊重都无法提出来,这个东西还是说不是东西?你们四位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吴旭:
我认为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科技问题了,它涉及到社会学、道德伦理的问题了,所以它更加的广泛了。我相信今后总归有一天走到这种状态,但是我估计还需要太长的时间。
曲道奎:
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今天提出来的,现在大家知道,原来机器人有三大定律,现在已经扩展到六条还是七条,其中后面就有未来对人的原始定义为一个自然的生物人,还是一个机器人,或者是一个机器跟人的混合。
另外我们前一段时间在上海,有一个中国国家机器人标准化的总体组,我是组长。我们开过一个会,中国也要成立未来机器人的伦理道德小组,这方面要专门搞一个小组,要吸纳整个社科院、人文院这些研究伦理、道德的一些专家。因为在英国,机器人的伦理已经出来了。所以说这个东西肯定要发展到这一步,我们要提前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布局,这肯定是未来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凯文·凯利:
是的,我认为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或者说随着网络的发展,定义这件事会非常有帮助。如果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的话,将会对人类有益处。谢谢!
王田苗:
霍金等物理学家对人工机器人抱有一种恐惧,因为在他的很多发言中觉得这个迭代和繁殖速度很快,而自然界里面的繁殖会长达很多年,所以害怕这个技术出现对社会结构、伦理造成冲击。凯文·凯利,你是持乐观态度还是同意霍金对这个事的看法?
凯文·凯利:
我认为霍金、比尔盖茨他们害怕会被代替,会有一些超能的机器人的出现,这是一个比较低的可能,就像一个彗星撞地球的概率,非常的小,他们担心一个小概率的事件有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在政治或者说商业模型或者说科学的模型,在这些领域方面是可能的,但是在未来可能不是必然的,关于机器代替人类,我觉得不一定会发生的,会非常不太可能。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有这样的忧虑呢?不管是研究、商业还是科学,我认为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的,虽然说可能性大于零,但是还是不太可能发生。
王田苗:KK还是比较乐观,他认为霍金他们对这种小概率的事件有这个焦虑,虽然有可能,但是概率很小。很多事给社会带来的好处会更大,其他的几位有没有问题?没有的话我们接着说另外一件事,就是失业。
7.技术的发展是否会造成失业?
王田苗:
今天李德毅院士说未来教师可能要失业,那天说医疗机器人,医生也要失业,工人可能也要失业,所以我的问题是由于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会不会真的让更多人最后没有工作,会不会成为社会上的问题,或者说由于新的技术的突破,派生出新的工作,成为新的岗位上的劳动者?教师、医生、工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请甘博士来说说,你是从悲观还是说乐观的角度来谈一下。
(凯文·凯利因为要赶飞机,不得不中途离场,凯文·凯利表达了对大家的歉意和谢意后,观众也以热烈的掌声欢送他,感谢凯文·凯利为我们给出了很多新颖独到的看法。)
甘中学:
我是比较乐观的,我不认为人们会失业。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计算机才出现的时候,人们说计算机代替了很多的劳动,但是有了软件、算法之后,这些新的工作又被代替了。AI的一些算法、设备、大数据的处理等等,又会产生有新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人活着干什么?都是想干自己感兴趣的事,干一些有创意的事。你不愿意干一些重复的工作,但是由于人工智能没有那么的发达,所以你不得不被迫重复做这些事,如果给你一个工作,是创意的,是你想干的,谁不愿意干?所以说我不认为工作是一个问题。
王田苗:
你的观点是乐观的,认为在技术发展中,会派生出很多的工种,甚至说人也会创造出很多的工种。曲总?
曲道奎:
我的观点跟甘中学博士略微不同。这一次人工智能的革命肯定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但是更肯定的,会有一大批人将来会失业。
我们可以分析,过去人为什么要就业,就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我们人类的生存问题。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得非常明朗了,未来的劳动力,由过去的单一的人类天然劳动力,加了一个新的劳动力,叫数字劳动力。也就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红利完全可以替代我们过去很多需要人类来做的,这样的话就业和失业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在3.0以前的定义,未来什么叫就业,什么叫失业?都要重新定义。
更关键的就是要就业的话,你的劳动强度、工作时间也是要大大缩短的,这肯定是一个趋势,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吴旭:
我认为只要心不失业,就一定不会失业。
人的生活今后都要改变一些结构,以前我们七天的劳动,现在五天,以后四天。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工作劳动,指挥的东西、频道也不一样了。这只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和旧的这一说了。
8.中国和西方相比的优势和劣势
王田苗:
最后一个问题,在这样一种科技发展浪潮趋势下,中国和西方相比,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你们有什么建议?
吴旭:
我认为我们的优势还是非常强劲的,因为中国人还是有股劲的,这是难能可贵的。再加上中国人能创新,能集中精力办大事。我认为未来中国在很多科技领域会有具备世界最好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所以在市场情况下,我认为科技的推动更有比别的更大的优势。
曲道奎:
中国现在的最大的优势是我们的市场优势,中国这么巨大的人口,这么大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一块决定了我们未来很多新兴的产业和技术,有一个落地的基础。第二点,我们在资本上的活跃。前30年中国是缺金融,缺资本,但是现在中国人在全球是有名的,钱多。这一块也决定了我们下一步在资源创新领域,不像过去捉衿见肘。
但是我们的劣势在技术的积累,在创新方面我们是刚刚起步,我上周在加拿大待了很久,全面地考察他们。现在我非常的有信心,就是中国人的实干精神,未来不用说多长,5年的时间,到2023年,中国不单单是一个大国,绝对也可以成为一个创新大国。在某些特殊的领域,我们跟世界相比有差距,但是在大部分的领域我们会创新地赶上去。
甘中学:
我同意刚才两位说的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再说两点:
第一点,人工智能时代是华人的时代,现在全世界做人工智能的华人占43%,也就是说一半是华人在做,只是说老板不是我们。我在美国待了很多年,中国人绝对比白人聪明,从种族来讲,中国人可能就是和以色列有得一拼。
第二点,中国的文化还是很不错的,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命运共融体,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像菲律宾和越南,说闹闹不起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王田苗:
我对他们的观点非常的认可,我再归纳和补充一下。
首先中国有一种劲,有一种奋斗创新的精神,因此中国在市场和制造业这方面有强劲的优势,当然中国还有一点需要补上的,就是原始创新,这一块中国稍微弱一些,但是今后如果能够更加地有这种激情,激活了原始创新,中国将会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
由于时间的关系,台下有三个问题可以提问。
提问:
我向曲总表达一下我的赞同,我非常同意你说的如果机器人在家里不能干事,这肯定不是一个有用的机器人,那么在未来肯定没有发展的价值,我们也致力于做有用的机器人。比如说手机,最早的话有MP3、MP4,有各种各样单独功能的产品,后来就被它一个东西,一个产品,也就是手机替代掉了。
机器人这一块,也有扫地机器人等等。您认为是有单一功能的、对于每一个功能来讲有特殊作用的机器人,还是说我们有这么一个类似于手机或者说电脑那样的有一个相对通用的机器人,它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功能?
曲道奎:
你这个问题两方面都有,将来很可能家里有专用的,但也有一些通用的。像老年人的护理就专用的,家里一些日常的工作用通用的就可以了。
提问:
我有两个问题,在工业机器人这个行业里面,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大概销量在8.5万台,产值规模在135亿,但是与国外的知名家族相比的,中国的机器人尤其是国产机器人的技术方面肯定会有一些问题,中国的国产品牌与国外的品牌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话,2016年服务机器人在国内的发展并不如人意。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现象,另一方面你对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甘中学:
第一个问题我肯定不回答,因为曲道奎曲总最有权威回答,他是中国第一品牌。我说第二个问题,对于服务机器人,今天曲道奎说的三个事,我认为都对。
现在的瓶颈在什么?你看我们现在做的服务机器人很少有手的,原因是没有解决人机协作的问题。人机协作的安全问题、敏感性问题、保护性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你只能作为一个轮子,没有手臂,唱唱歌而已,这个问题不突破在家庭的应用是一个瓶颈,这个问题只要一突破,会有一个小的高潮。
曲道奎:
总体来讲我们的水平和国外相比,还是有蛮大的差距,因为中国毕竟搞机器人的时间很短,比如在座的各位都是年轻人。中国在2013年之前,我们市场的容量,都不如新加坡、台湾,连台湾这么小的区域每年的整体销量比我们大陆都要大得多。
到2013年中国突然有一个小的井喷,我们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每年都是在以30%以上的增长率增长,未来有10、15年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你没有一个大的市场的支撑,中国要搞机器人是不可能的,只有在这个市场支撑下,才有可能发展。现在近五年,中国可能只有几家机器人公司。现在号称有三千家,但是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机器人里面我们的说法有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名词的泛滥化。机器人三千多家,什么意思?整个产业链上做零部件的,做应用的,都叫机器人公司。
举个例子,大家说中国的汽车厂有多少?也就五家六家,按照机器人的算法,做零部件的也算,我们汽车至少有几十万家。其实真正做机器人的就十家、八家。你说中国这么多家品牌,发展得非常不均衡,我们99%、98%还是做零部件,做中低端,不叫机器人,叫做机器,做设备。
真正做机器人的公司在中国并不多,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的——什么叫产权?从控制系统到软件,到里面的语言系统——就更少了。现在中国需要在我们这个量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提升。像新松,我们很多东西都是有自己的IP了,现在出口20多个国家。
另一方面我们在移动等方面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中国这几年的发展还是非常快的,只是我们不均衡,我们往往拿几千家里面的一般企业跟国外的四大家族比,你肯定比不过它。总的来讲,品牌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就几年的时间,中国很快就上去了。还有一个一方面在体量上,中国下一步要花很大的力气。
提问:
我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我想问一下关于智慧农业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地方政府来跟我们谈,说这个智慧农业我究竟投入不投入?他的困惑一方面是劳动力还有一定的剩余,但是还不充裕;另一方面我的资金有一点,但还不是很多。我怎么办?投不投?我不好回答,请几位专家给介绍一下。
曲道奎:
我们有一块从事智慧农业,现在叫工业化的生产,类似于工业化的未来农业化的生产。这个是未来的趋势,但是任何东西都有发展的过程,现在很多技术不太成熟。另一方面整个智慧农业里面的成本,还有整个的价格方面难以接受。但是我倒觉得这一块未来绝对是一个新的趋势和方向。
从农业大学,从整个前期的关键技术研究也好,应该做一些前期的一些技术性的工作积累,这个时代不会太远,未来的农业不会是现在的天然的模式。
甘中学:
他的问题问得很好,智慧农业也很大。我只想说一点,如果我们把中国的农业真正变成了智慧农业了,那中国更是世界第一大国了。
举个例子,像以色列水的低灌技术,这绝对是一个智慧农业的典型,它利用技术使水的使用达到了最佳效率。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面,我们的技术和我们的机器人,怎么样适应去做农业?
我觉得应该是从工业化的角度看农业,在这个基础上先把农业的自然农耕的做法提到工业化的角度,然后再从这个技术上谈智慧的话,可能会有很大的空间去思考。
王田苗:
谢谢,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想有问题以后再问。在结束之前,想请三位包括我对2049未来科技的畅想做一个非常简单的自我观点说明,因为我们这个跨界的对话是2049未来科技的一种畅想交谈。
9.畅想2049未来科技
吴旭:
时代变化的确非常快,我预判也是我们人生必然的,再过20年、30年,我们会用一些更成熟的科技的思想去看待我们未来科技的进步,一句话,所有的均有可能。
谁都想不到这五年的科技的变化,包括互联网的科技的变化,乃至于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所以说面对科技,我奉劝自己,你千万不要不相信,你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曲道奎:
现在预测30年,刚才说畅想,几乎就是瞎想,你可以任意想象都不为过。别说三十年,未来十年估计都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甘中学:
日本做过一次调查,预测三年的准确率67%,预测七年以后30%几,预测十年的概率就很低了。十年都很低,三十年就更是瞎说。
但我愿意瞎说,2049年到现在还有32年,相当于30年的预测,这个更不靠谱,不靠谱的话我也说说,我认为再过32年,手机绝对会被机器人替代。汽车应该是两栖或者说三栖的汽车,也就是说可以飞,可以下水。再过32年绝对是一个人和机器人共享的社会。
第二句话,2049正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中国应该是世界老大。
王田苗:
好,预测得比较具体,轮到我自己。
我第一个感觉这个变化是深刻的,而且既是渐变的,也是突然的。第二个是所有的变化都围绕着人的健康、人的出行、人的交流还有人的食品,这四个东西的变化融进去的就是我们说的各种各样的技术,不管怎么样,希望这种变化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是健康和正义的,谢谢各位。